查看原文
其他

无处不“麦克卢汉”,今天我们正式认识一下麦克卢汉!

觅游可乐学姐 觅游新传考研 2022-07-27

点击关注 遇见觅游 遇见幸运

你了解过传播学人物吗?

传播学人物是我们考研路上必须打败的大boss,认识他们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传播学史,也能更清楚的明白一种思想产生的土壤以及它的社会意义,这也是我们解题的钥匙。学姐希望用现在正在发生的案例、轻松有趣但也有思想厚度的为大家呈现这些人物。希望小伙伴们喜欢呀~爱心发射~~

 

今天我们就先来看看你一定认识的——麦克卢汉

在考研中麦克卢汉的“出镜率”应该可以排前三

特别是技术发展对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

很多问题可以在麦克卢汉那里找到切入点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get一下麦克卢汉~

一、麦克卢汉无处不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媒体圈里又掀起了一场AI主播热潮。新华社AI主播“新小浩”和他的女伴“新小萌”在两会中正式亮相。他们带着手势、姿态,声情并茂地播报,相比于第一个AI机器人更接近于真人。央视“小白”因与白岩松声音相似,迅速蹿红。这位AI记者助理“小白”现身两会新闻中心后便耐心为记者朋友们解答问题,并处理大量新闻信息。《光明日报》、光明网联合开发的AI虚拟主播“小明”的核心功能是在只有文字稿作为输入的情况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小明”播报形象,自动匹配滚动字幕,动态替换虚拟演播室背景,最终输出视频,实现新闻播报的全流程服务。封面新闻的第一位AI虚拟主持人“小封”、长城新媒体虚拟主播“冀小蓝”等虚拟主播悉数亮相,全天候、无疲倦、零差错、多场景的完成播报任务。AI主播的出现大幅降低新闻节目制作成本,颠覆未来内容生产方式

技术的发展给新闻业带来了新的景象,技术重构了新闻生产、分发流程,也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消费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麦克卢汉预言式的思想:“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冷媒介、热媒介”、“地球村”、“内爆”。

 

“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个比较好理解。AI机器人的播报功能就是延伸了人的语言与主持功能;而“媒介即信息”则是说,真正有意义的不是AI机器人播报的内容,而是AI机器人本身,它对人们的信息接收、心理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终AI机器人的发展会对新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会影响到行业的发展和就业,也会反过来影响学校的教育等,技术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冷媒介、热媒介”是麦克卢汉思想中比较有争议的一部分。有些学者认为它的定义过于模糊,它主要是从人对信息的参与度来定义媒介的,比如说,AI机器人主要还是以播报新闻为主,人们要理解信息,不仅要调动自己的眼睛、耳朵,还要对信息进行思考处理,那它就是冷媒介;如果是视频,不仅有语音,还配合着画面和图表,不需要人进行过多的思考和联想就可以理解,那它就是热媒介。

 

“地球村”和“内爆”,这个我们在后面的系列中介绍鲍德里亚时会提到,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解释了。

 

时代赋予了麦克卢汉新的意义,麦克卢汉也是我们考研绕不过的一个名字,对于有些学校,我们了解一下他的一些思想就可以了。而要对麦克卢汉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想要考取对知识储备有要求的学校,就可以和学姐一起继续看下去~

 

二、麦克卢汉其人 

很多同学都应该知道,麦克卢汉(1911—1980)研究媒介是半路出家。时年25岁的麦克卢汉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教授文学,在上课时,他发现自己和学生之间竟然存在着“代沟”。最后,他发现媒介的作用是导致这种“代沟”形成的直接因素,于是就一发不可收拾的开始研究媒介。

 

这不是麦克卢汉第一次兴趣转向。少年时期,麦克卢汉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工程师,大学学的也是工程学,并在曼尼托巴大学取得了工程学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然而,在曼尼托巴一个暑期的夜晚,麦克卢汉突然发现自己对英国文学更感兴趣(这也是受他母亲的影响),硕士毕业(1934年)的他毅然决定负笈英伦,专研英国文学,1936年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得了自己的第二个硕士学位,并于1943年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深深地打上了他早年求学的烙印。一是,技术的应用和影响始终是他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二是,文学的影响根深蒂固。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深受“新批评”的影响,他作品的表达方式也极具文学性。

 

1964年,刚刚出版《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的麦克卢汉也许没有想到自己的思想会在学界引起震动,也许也是他期待已久的意料之事。两年前(1962年),《古登堡星系》才让他初获关注,此时,他已经51岁。13年前(1951年)他的第一本书《机械新娘》出版,一下成为“滞销书”作家,没办法只好买了自己的书送人。这一次他终于迎来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一举成名。1965年秋天,《纽约先驱论坛报》慷慨地宣称他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

 

 

学术界一颗璀璨新星冉冉升起。

 

麦克卢汉频繁的上电视、开讲座、甚至客串电影。1969年,《花花公子》高级访谈,标题是“马歇尔·麦克卢汉袒露心扉”,副标题是“流行时代的高级祭司和媒介形而上学者”,这个标题正是麦克卢汉如日中天的象征。好景不长,时间到了70年代,麦克卢汉逐渐“过气”。甚至他与儿子合著的遗作《媒介定律》(1988年)问世时,几乎没有人注意,包括1980年麦克卢汉的去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兴起,麦克卢汉带着他先知般的预言回归人们的视线。如果说60年代人们对麦克卢汉的思想还是将信将疑,现如今,麦克卢汉的言说早已成为时代注解,成为学术界不可忽视的存在。

 

2011年,麦克卢汉百年诞辰之际,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亮写了一篇名为《学术“超男”麦克卢汉的那些事》的论文,调侃、否定之味毕现,南大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副教授眉头一皱,随即写下《理解麦克卢汉——写于麦克卢汉百年诞辰》一文为麦克卢汉正名。

 

胡翼青和张亮最大的分歧在于对麦克卢汉学术地位的评价。张亮认为麦克卢汉的成名主要依靠媒体炒作,去世以后,以其名字命名的研究所也随即易名。其研究方法受到当时主流的社会学界的质疑甚至唾弃,而胡翼青则认为麦克卢汉不仅是一个说些“媒介即信息”之类哗众取宠的先知,同时也是一种研究路径的开创者。他让研究的视角从显在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控制与控制行为转向了隐在的传播行为发生的图底,是对无聊和高度意识形态化的传播效果的一种有力的挑战,同时也弥补了批判学派一味对意识形态操控进行攻击时留下的学术空白。另一方面,麦克卢汉的研究方法也并非一无是处,在很早以前,它一直是人文科学研究方法的主流。中国古代哲学中多运用类比和隐喻的手法,但并不阻碍创新性思想的产生。在他看来,麦克卢汉唯一的“错误”只是他与实证主义或理性主义所用的研究工具完全不同,而后者又具有绝对的学术霸权。


三、麦克卢汉的思想来源 

在上一节中,我们可以提到了麦克卢汉具有工科的背景和他的剑桥求学史是他学术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深刻的影响了他的学术表达。

 

1955年,麦克卢汉应邀到哥伦比亚大学演讲,演讲结束后,作为听众的社会学家默顿当即表示他的思想一片混乱,从标点到每个句子都需要打上问号。麦克卢汉的回答是:

 

我不解释,我只探索;如果你不喜欢这个观点,那我还有别的。

 

麦克卢汉一直用两个字形容他所作的事情:探索。麦克卢汉“探索”式的研究方式与英尼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者胡翼青认为,麦克卢汉与英尼斯之间的师承关系十分牵强,他认为英尼斯严谨的学院派经济史研究与麦克卢汉的研究方法存在差别,麦克卢汉与英尼斯之间也仅仅只是“粉丝”与“偶像”的关系。另一位学者,华中科技大学的申凡教授在《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一书中比较完整的介绍了他们之间思想的“承接”关系。

 

《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一书中写到,在学术生涯早期,英尼斯严格按照学院派的规范进行经济方面的研究。晚期的英尼斯从大宗商品的运输研究中,自然地转向了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他以传播媒介为轴心,以时间和空间为基本维度,考察了媒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最后十年,英尼斯逐渐确立了一种独特的考察方法,麦克卢汉将其称为“洞察”式研究,和其他人及英尼斯自己早期的“观点”式的研究相对。具体来说就是不再囿于经验性的细节的论证,而将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并置在一起。比如英尼斯把口语和书面语、时间和空间、权力结构等事物放在一起考虑,并将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解释历史的进程。麦克卢汉对这种方式非常欣赏,将其称为“马赛克结构”,即把一些玻璃碎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更大更完整的镶嵌画。有时,麦克卢汉又把这种并置联系的方法称为“界面”的方法,这和文学中的“象征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在麦克卢汉《机械新娘》一书中得到完整体现,《机械新娘》(1951)是麦克卢汉由文学研究转向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标志。该书采用的方法是文学批评,但批评对象已经是媒介文化。


在《机械新娘》一书中,麦克卢汉用流行媒介推销观念的方式陈述自己的思想。他认为,报纸、电视等让人接受的是镶嵌式的观念思想。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打开电视,从任何一个节目开始观看下去,也可以翻开任意一页报纸就开始阅读。受众接受了媒介这种镶嵌式的传播方式,也就形成了这样的知觉习惯。他号召读者“像泡澡一样进入他的作品”,从什么地方开始阅读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受众早已习惯了像踏入澡盆的水那样进入他的作品中。这也是所谓的“媒介即信息”。

 

麦克卢汉的剑桥求学史是影响麦克卢汉思想的另一重要因素。在这一点上,学者胡翼青和张亮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胡翼青在论文中指出,“麦克卢汉的思想其实从来就没有真正超越他在剑桥所受的教育”。在文艺理论领域,新批评标志着文学研究从作者的思想、社会背景、社会效果等传统领域转向了作品分析,也就是从文学的内容研究转向了文学的形式研究。


如果从新批评的思想脉络入手,麦克卢汉所有看上去天马行空的理论,在逻辑框架上都仅仅是一种类比:将新批评对文学的分析类比运用到媒介的分析中来。麦克卢汉超越的只是新批评的研究对象而并不是新批评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张亮也从三个方面说明了“新批评”对麦克卢汉思想的影响:首先,麦克卢汉承袭了新批评有机整体论立场,强调技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从而把技术看作是影响媒介、文化、乃至社会发生的主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力量;其次,在新批评的影响下,他非常推崇象征主义,认为感觉和观能是把握事物本质的钥匙,主张通过直接的参与和体悟“探索”媒介发展的本质;最后,基于长期从事文学批评的惯性,他一贯反对逻辑证明,喜欢在不同的意像之间建立类比或暗喻关系来“呈现”自己的媒介思想。


纵观麦克卢汉的一生,他始终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发展着,大学时换专业、坚持自己的研究方法,碰壁过,也始终不改初衷。尽管上电视、客串电影,过着学术明星般的生活,但他依然保持着清醒,告诫自己的儿子让孙子女少看电视。“被误解是天才的宿命”,麦克卢汉学术生涯的起落大概就印证了这一点。今天的麦克卢汉就到这里,下一期,我们一起来看“鲍德里亚”~


【参考资料】

[1]石义彬.批判视野下的西方传播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

[2]申凡.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

[3]韦路.传播技术研究与传播理论的范式转移[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4]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胡翼青.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7]张亮.学术“超男”麦克卢汉的那些事[C].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013.1):重构社会启蒙方案.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8]胡翼青.理解麦克卢汉——写于麦克卢汉百年诞辰[C].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013.1):重构社会启蒙方案.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9]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觅游20级全程班正式报名

2019年,觅游在新传届书写了太多奇迹!

南京大学专硕405分 第一名 觅游全程班专属编号:J1420

南京大学学硕399分 第一名 觅游全程班专属编号:J1145

厦门大学专硕初试409分 第一名 觅游热点班编号:R1599

上海大学专硕404分 排名第一 觅游热点班编号:R1030

上海外国语大学432分 第一名 觅游读书班编号:V1455

人大专硕407分第3名 觅游全程班学员编号:J1007

浙江大学专硕409分第3名 觅游全程班学员编号:J1016

中山大学415分第3名 觅游全程班学员编号:J1397

……

今年的高分轮到你啦,报名详戳下图:

2020级【觅游新传精英全程班】来了!明年的高分就是你!

遇见觅游 · 遇见幸运

微信公号 : 觅游新传考研

新浪微博:觅游新传考研

喜马拉雅FM:觅游新传考研

伴随式教育 ▏相信坚持的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